查看原文
其他

总问平时怎么和孩子使用思维导图?来看看这位妈妈的实践经验,好强大!

2016-06-28 粟米 小花生网

檩子每周二是咱们的“思维和方法”专栏。每次推送后,不少朋友留言,说 “非常实用”、“要和孩子在家练习”。因此,今天结尾部分,檩子想和大家做个小调查—这些方法有在实际中用过吗?哪个方法对你和孩子最有帮助?欢迎参与投票!


好,进入正题。思维导图是我们在这个专栏里最早推出的方法介绍,包括:思维导图是怎么回事儿有哪些常见的类型有哪些相关的图书可以参考。


今天,特别高兴的是,我们收到一位小花生网友的原创分享,她用思维导图带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练习实践,包括知识梳理和回顾、深度阅读、联想写作,甚至应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把思维导图的方法运用到了“极致”,非常强大,很赞!


平时关心怎么帮孩子厘清思维、分析问题的朋友,这篇文章,会给你非常生动的参考!



本文由小花生网友@粟米(微信公众号:糖纸匣子)授权发布



作为一个小书虫的妈妈,我希望女儿不仅仅“读过很多书”,更要学会在读书中思考、并能将自己从书中获得的知识、想法表达出来。


因此,我做了一些尝试,将思维导图(Mind Map)作为阅读的辅助工具,帮助女儿梳理知识与想法,并最终把它们展现出来。


阅读前的知识回顾与联结


孩子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对于书中涉及的主题往往已经有了丰富的信息储备。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看过的书、听过的故事,也可能是学习过的知识;可能是与小朋友交流中获取到的信息,也可能是在电视、动画片中接触过的内容,甚至可能来自于想象。


在阅读之前,引导孩子回顾相关主题的知识,将非常好的调动孩子对将要阅读书籍的兴趣,帮助孩子提前进入“积极思考”状态




在女儿阅读《Fights Germs》之前,我借助圆圈图(Circle Map)帮助她回顾了相关的知识。


从书名和封皮上就能看出来,这一次孩子们乘坐神奇校车进入了人体内,亲历了一场“细菌战争”。


我打印了一张空白的圆圈图,在中间的小圆中写上了这次思考的主题“Fight Germs”(细菌大战),并画了代表白细胞和细菌的图案,大面积的空白留给孩子来填充。




我告诉女儿,她需要回想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关于细菌的知识,然后把它们填写在大圆里。


女儿觉得不看书就填图,有点儿无从下手。好在我有备而来,问她道“你接触过细菌吗?比如说,有没有感染过细菌?”


通过引导,女儿很快回忆起亲身经历的伤口发炎和肠胃感冒,并想到了对付细菌的很多方法,比如洗手、洗澡、吃药和使用消毒液。


女儿说,曾在借阅同学的一本立体书里读过白细胞如何吞噬细菌的故事。她一边画一边跟我讲,书中的白细胞分为底层和顶层两部分,通过书页的折叠、移动就能展现出吞噬细菌的过程啦。


除此之外,女儿还画上了帮助食物发酵的好细菌,以及她想象中的细菌的模样。




看来,在这本读书之前,她已经对“细菌”及“如何与细菌相处”有了很多认识呢。


把英文泛读变为精读


英文原版书中有很多俚语、儿语,对于缺乏欧美本土生活经验的小读者而言,非常难以理解、难以获得共鸣。这使得我有些担心孩子浅尝辄止,读不透、读不懂。


为了帮助女儿将英语泛读材料读得更“精”一些,她阅读初级章节书《Judy Moody and Friends》系列时,我尝试着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女儿更深入的理解故事情节。




8种思维导图囊括了相关、对比、分类、分组、流程、因果和类比等典型逻辑关系,我根据每本书的特点选择一种思维导图,配上了生动的插图,然后引导女儿了解这些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填写相关的信息。


女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些思维导图,类似“闯关”的设计激起了她小小的好胜心,她迫不及待的让我讲“规则”,一遍遍的翻书来填写这些思维导图。


《Frank Pearl in The AwfulWaffle Kerfuffle 》中,小主人公Frank参加了三类比赛,我选用树型图(Tree Map)列举出各项比赛的参赛作品。分类概念是孩子们最容易掌握的逻辑关系之一,女儿很容易就将各项内容填写了出来。




《Stink Moody in Master of Disaster》由三个与星空相关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明确的故事线(过程),也有很多细节。我选择括号图(Brace Map)来表示部分-总体的关系。女儿把每一个小插图当做“解谜线索”,把这本“夹生”的故事梳理了出来,做完之后她觉得对整本书的思路变得很清晰了。




表达过程的流程图(Flow Map)几乎适用于任何故事书的阅读,我用它来展现《Amy Namey in Ace Reporter》,并将其中较为丰富的两个情节进行了展开。女儿做完这张图后告诉我,她觉得流程图不但要表现总的过程,还要将过程拆开,真的很复杂。不过,她说,做完流程图之后,整个故事的情节脉络完全清楚了。




复流图(Multi-Flow Map)是展示、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思维导图,左侧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右侧列举事件引起的后果,我用它来展现《Jessica Finch in Pig Trouble》。在启发下,女儿很快想到了导致这个冲突事件的三个原因,并想到了事件引发的后果,她最终将整个故事脉络清晰的展现出来。




桥型图(Bridge Map)表现类比关系,桥型左边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这个关系类型孩子不是很容易理解,对照《Rocky Zang in The Amazing Mr.Magic》中Rocky的四次魔术表演失败,她明白了桥型图的含义,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做完5张思维导图后,女儿为Judy系列最后一本书《Triple Pet Trouble》设计了气泡图(Bubble Map),这也是她设计的第一张思维导图。这张图非常生动的呈现出了小猫、捕蝇草、蟾蜍三个宠物的系列小故事,气泡中画上了与宠物相关的元素。




总的来看,六张思维导图的填写需要更精炼的语言,这对女儿的英文表达也是很大的挑战。几乎每做一张图,我都能够察觉到孩子在英文表达上的细微进步。


这套书因为思维导图成了她最为熟悉的英文泛读材料,她对这些生动的小故事津津乐道,常常讲起其中搞笑的段子来。


用思维导图学习写作文


孩子在刚开始学习写作文时,最怕落入格式化的俗套,比如一描写人物,都是“浓浓的眉毛、大眼睛、苹果一样的脸庞”,这样的作文既不真实,也缺少真情实感。


暑假之后,女儿就要升入三年级了。我使用气泡图和双气泡图做辅助工具,希望女儿能够从阅读中学会如何描述人物(事物)的特点及细节。


孩子在刚开始学习写作文时,最怕落入格式化的俗套,比如一描写人物,都是“浓浓的眉毛、大眼睛、苹果一样的脸庞”,这样的作文内容不真实,缺少真情实感。我使用气泡图和双气泡图做辅助工具,希望女儿能够从阅读中学会如何描述人物(事物)的特点及细节。


我们把整套《不一样的卡梅拉》拿出来铺在桌子上,从一个个冒险故事里,寻找卡梅利多和卡门的性格特点,将它们填写到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中。






在阅读《大英儿童百科全书》第二册时,女儿用双气泡图对比蝙蝠和鸟儿的相同特征及不同特征。她认为“哺乳”与“卵生”是蝙蝠和鸟儿最大的两个区别,用水彩笔将它们重重的描了出来。




女儿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0册、11册)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她用气泡图(Bubble Map)为朱元璋画像,并配上了不同形状的气泡插图。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9册)中还有一位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挑选出不同阶段的三个经典章节,女儿将成吉思汗的特点归纳了出来。




在对这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画像过程中,我发现女儿更容易对历史人物少年时的故事产生共鸣,而对治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善于用人”、“爱护百姓”、“长于战斗”等特点印象不深。孩子眼中的历史人物和我们看到的真是不一样啊!


这些图帮助女儿体会到书中如何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如何通过与鸟儿对比来凸显蝙蝠的不同。


然后,我尝试用两张气泡图(Bubble Map)帮助女儿描述“一位与众不同的好朋友”。我设置了这样的“填写规则”:将大家都具备的共同特点填写在5位同学的气泡里;只属于好朋友的特点才能填到好朋友的气泡中。




在填写过程中,女儿发现有很多特点是多数同学都具备的,比如他们都非常友善、乐观、调皮而好动,都有好奇心,还都喜欢阅读。


最终,女儿描述了这样一位好朋友:她的脸颊上有一颗痣,这使得同学们能够把她与她的双胞胎姐姐区分开。她表情丰富、非常活泼,学习上非常地勤奋,还爱说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她很爱哭,不过也很容易破涕为笑;做游戏的时候,她喜欢跑过来捣乱,这让人觉得有点儿“烦”。




寥寥几个形容词,一个鲜活的、有个性的女孩儿跃然纸上。


指导孩子进行融合知识的主题阅读


将相关主题的书搜集在一起,指导孩子进行专题阅读,不仅能帮助孩子将片段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还能够启发孩子对复杂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加深理解和记忆。在“小花生网”上经常看到网友们推荐主题阅读书单,这让我也跃跃欲试。


围绕航海主题,我选择了《不一样的卡梅拉》中的《我想去看海》作为主材料,将《世界历史大冒险》、《希利尔讲世界史》以及《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的相关章节作为延伸阅读材料,与女儿一起做了个“专题阅读”。



思维导图中的圆圈图(Circle Map)非常具有“包容性”,适合来做专题阅读。圆圈图几乎无使用边界和规则,只要与主题相关的,哪怕是书之外的信息和知识,统统可以填进来。




这次我的工作量并不大,我很快画好了设计图。




女儿拿到这幅图,最先添上的是卡梅拉有了强烈的愿望“我想去看大海!”这可有点儿和我“设想的”不一样了。女儿解释说:“如果没有这个心愿,她就不会出发啦!”


她按照故事发展顺序,陆陆续续画上了书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图案。




她在大圈里添上了冲浪的卡梅拉、哥伦布的大船,然后画了卡梅拉下蛋的的“重要突破”,之后用皮迪克的鸡舍代表卡梅拉登上“新大陆”后看到景象,并用树叶包着的玉米粒代表“新大陆风情”。看她画到这儿,我补充道:“当时南美洲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就是玉米哦!”


女儿用C+P=♡来代表卡梅拉与皮迪克成了小恋人,它们乘船回到了卡梅拉的故乡,并生下了卡梅利多——这系列书里真正的小主角。


我暗暗在心里评估故事的六大要素(5W1H),这些图画包括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对她影响很大的朋友(Who-卡梅拉、鸬鹚佩罗),有事情发生的原因(Why-卡梅拉的愿望),有我们从延伸阅读材料上查找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When-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事情发生的地点(Where-卡梅拉的鸡舍、新大陆的鸡舍),也有发生的事情(What-冲浪、生蛋、恋爱),还包括怎么发生的(How-乘坐哥伦布的船)。


看来整幅画把《我想去看海》表达得非常完整了。女儿随后对自己的作品完成了勾线,涂色。



在世界历史大冒险系列的《伟大的探险家》里,我们不仅找到了与卡梅拉中一模一样的“圣母玛利亚号”载货船,还看到了西班牙红白相间的旗子。在同一系列的《海盗传奇》中,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知识“你得带上…母鸡和山羊——它们在旅程中会为你提供新鲜鸡蛋和奶”。看来小鸡得以乘坐哥伦布的船到达新大陆并非偶然啊。



我们从《希利尔讲世界史》得知,哥伦布第一次登上的“大陆”其实只是“美洲海岸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海岛”。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中了解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1409年——比哥伦布的航行几乎早了一个世纪。而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船,可是哥伦布的海船望尘莫及的。真为我们中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


在这次主题阅读中,从卡梅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郑和下西洋,我和女儿也完成了一次阅读的“穿越”。


最后,我的几点体会


孩子的语言尚不足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力时,画画是非常好的表达方法。思维导图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尤其对于习惯接受各种新鲜玩意儿的孩子而言,他们更少像大人那样用预判的“难”来困扰自己。


建议从孩子熟悉的书本、熟悉的方式(如画画、涂鸦)开始做思维导图,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兴趣。


相对其他6个类型,圆圈图、气泡图更符合孩子发散思维的特点,对较小的孩子而言更容易上手。


对于有阅读难度的书,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故事整体框架,加深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孩子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几个词汇或一幅小插图,而不必有进一步表达的负担,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捕捉并展现自己的想法,锻炼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力。


总之一句话,千万别错过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机会哦!


本文由小花生网友粟米(微信公众号:糖纸匣子)授权发布



说好的小调查来了…欢迎参与投票!如果你有在这些思维和方法方面的实践,也欢迎投稿(查看投稿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 ... 


欢迎在小花生网(www.xiaohuasheng.cn)分享真实的成长故事和生活感悟;也欢迎加花生编辑微信号 xhseditor,便于沟通。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趣味学习资源

周四:不同年龄的中文好书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有趣的观点和画报

周日:带来思考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